“四步走”推动文化资源协同保护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浩:

“四步走”推动文化资源协同保护

  四月春暖,四步走草木欣欣。推动返乡探亲、文化赏花踏青、资源缅怀革命先烈成为清明假期出游的协同主流节奏。被清代乾隆皇帝赞为“早知有盘山,保护何必下江南”的四步走天津盘山景区仅开山节就吸引游客5.5万人次,数据显示,推动天津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504%;河北省金山岭长城第十二届杏花节启幕当天,文化聚集了来自北京、资源天津等地的协同2万余名游客,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

  连日来,保护京津冀文旅协同再掀新高潮,四步走基于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的推动旅游项目颇受欢迎。如何推动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协同保护,对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浩,他表示,“四步走”推动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协同保护。

  共同成立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协同保护机构。实现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统筹保护与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文化旅游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联合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协同保护机构,聚焦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和咨询专家库,建立信息共享、联络和沟通、协商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对口工作会议,就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协同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论证,统一思想观念,明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督察工作进度,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实现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和同步治理。

  突破地域限制,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化调查与整合。全面梳理京津冀三地城乡自然景观、历史老街、文物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载体,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丰厚内涵,通过对可移动文物、遗址、建筑群、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重要载体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进行分类登记、研究挖掘和系统整合,明确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建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保护档案,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构筑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一张网”。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媒介等记录、陈列和呈现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京津冀三地系统整合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知识库与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传播平台,推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的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保护。

  强化政策协调和保护措施的对接,保障必要的资金投入。深入研究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文件和管理制度,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和保护规划措施,尽快制订颁布一体化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增强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由三地联合设立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积极拓展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投融资渠道,鼓励采取PPP等建设方式筹措社会资金,重点解决京津冀跨界衔接地带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难题,支持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的建设、组织和运营,同时也可用于培训相关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组织文化传播活动等。制定奖补政策,包括以奖代补、资金补助方式,调动各方面共同推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起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体化保护体系。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推进京畿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弘扬。对京津冀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识别,将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打造跨区域的特色文化旅游区,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建立京津冀传统村落联盟和统一推广平台,通过区域旅游协同的方式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动态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肆意破坏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拆真建假、以假乱真和破坏传统风貌等各种不法行为。(本报记者 韩梅)